同江,踏歌而行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條千姿百態(tài)的江河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靈魂,它們是大自然的杰作和交響樂,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和觸摸它的魅力。
4月15日,我和起航戶外群的朋友們五點從鶴崗出發(fā),目的地是三百公里之外的同江。
一路上沿著G331醉美龍江邊防路前行,欣賞蘿北的崇山峻嶺,過生態(tài)綏濱,至北國糧都富錦,天上不時有振翅而飛的大雁如一道道波浪穿過天空,田野里水稻田里注滿了水,黑土地上牛和羊悠然地遛達,從天空和大地,都在宣告著:春天來了。
當瑞云繚繞,祥氣滿滿的三江口生態(tài)旅游區(qū)出現(xiàn)在我面前,讓人不由為這人間仙境一樣的地方深深吸引了。早上的天氣太好了,而且無風,這份來自春天的饋贈讓人開心不已。
淡藍色的天空中潔白耀眼的云朵好似無數(shù)大魚游過天際,又像孫悟空《西游記》中所乘的祥云,在天空中上演著變化萬千的模樣。彼岸的上千只大雁在天空盤旋飛翔,像是歌唱一樣發(fā)出嘎嘎的叫聲。
天空中的云朵和遠處黑龍江雪白的冰排讓人分不出哪朵是云,哪處是冰排。而在近處的松花江水,呈現(xiàn)出夢幻一般柔和的藍色,這一刻,如千手拂云、千眼觀虹般的美景,仿佛融化了所有的寒冷和堅硬,覺得整個人整顆心都融化在蔚藍和潔白里。松花江、黑龍江在此相匯,兩江之水北黑南黃,東流數(shù)十里而不相融,謂為三江奇觀。而在這個晴朗的春天里,天空是湛藍色,近岸的松花江也是澄凈的藍色,遠處的黑龍江還有白色的浮冰順流而下,這樣的景色,也是可遇不可求。也只有在此刻,才明白松花江為何被稱為天河。
松阿里烏拉,是滿語對松花江的稱謂,意為“天河”。古稱速末江,元稱宋瓦江,明稱松花湖,而嫩江、呼蘭河、牡丹江、湯旺河等都是她的支流。
浩浩蕩蕩的松花江自南源長白山天池和北源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側汩汩流出后,在黑龍江省肇源三岔河匯合,然后向東折去。一路上,它就像忽然展開大翅的天鵝自由舒展向遠方飛去。松花江流域,不僅是漢族,也是滿蒙、鮮卑、赫哲、契丹等少數(shù)民族生存繁衍的地方。
從居住于松花江發(fā)源地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的鮮卑人統(tǒng)一中國北部建立北魏王朝,到完顏阿骨打的后代挺進中原,擄走徽欽二帝在五國城(今依蘭)“坐井觀天”,再到努爾哈赤的后人建立清王朝一統(tǒng)天下,而近現(xiàn)代更有大批漢人來此艱苦創(chuàng)業(yè),扎根邊疆,這條不平凡的河流,哺育各族優(yōu)秀兒女驍勇、剽悍、粗獷、堅韌,那種百折不撓、氣吞山河的自信,皆源于這條母親河的滋潤和哺育。
一江春水,緩緩流動,同飲一江水的人們在江畔放松身心,在不斷流淌的時光里和它對話。同江的清晨,像是一幅打開的流動的美妙畫卷,人們敞開胸懷擁抱碧水藍天。在這幅畫卷里,有江畔釣魚者在耐心地等待魚兒上鈎,有帶孩子玩耍的年輕父母,有騎單車的少年,還有賣風車手工編織品的大姐和對著碧水藍天放聲歌唱的人……這座在三江平原腹地,因黑龍江與松花江匯合而生的江城,在春天綻放勃勃生機和活力。
路始于此,江匯于此,海通于此,三江口岸旅游區(qū)高大靈動的游龍地標,讓人覺得不需任何語言,就可以讀懂它的一切。同江不僅是331國道重要節(jié)點,也是同三公路起點,由同江至三亞5700公里的公路,是貫穿祖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從這里出發(fā)的向往,向這里歸來的熱望,同江,踏歌而行,每個季節(jié),每時每刻都有精彩呈現(xiàn)。
在俄羅斯風情園,且看冬去,喜迎春來,一轉身,就遇見了歐式建筑和花園,感受不一樣的文化和藝術氛圍。天上大雁和風箏在飛,大地上是由落葉松和白樺林相伴的森林小路,路旁有長著翅膀的天使雕塑和玫瑰花雕塑。
俄羅斯套娃廣場在森林的空地上,可愛的套娃像是從土地上長出來的一樣,又像是從童話里跑出來的。有的像森林巨人,有的大套娃身上還畫上了俄羅斯的宮殿,她們都穿著色彩鮮艷的俄羅斯民族服裝,特別有異國風情。
名人雕塑園里與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雕塑相遇,喜愛音樂的我,與他專注指揮的雕塑合影。身邊是科學家牛頓、詩人普希金、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雕塑,他們或是高舉指揮棒與天空大地合奏,或是坐著思考科學課題,或是拿著羽毛筆凝望天空……在俄羅斯風情園里,童話、科學、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人盡享生命的愉悅的同時,接受文化、科學、藝術的洗禮。
一半是詩意旅途,一半是煙火人間。在這座江城里,江水生生不息一路向前,滿街的魚館,講述著赫哲族的魚獵飲食文化。
望江街上的魚市,烏蘇里江魚行、榮寶魚、同發(fā)魚行、小海魚行,幾十家魚行前人流總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鯽花、鰲花、哲羅、川丁子、大馬哈、鰉魚,從江湖里來的它們,因兩江水的滋養(yǎng)而美味無比。
傳說乾隆年間,剽悍的赫哲族人捕獲了一條神奇的大魚,按照當時的慣例,凡是民間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獻給皇帝,所以這條大怪物就被漁民經(jīng)歷千辛萬苦,送到了京城。當時的文武百官誰也叫不出這條大魚的名字,于是請乾隆皇帝賜名。乾隆說,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淡水魚中最大的,可稱作魚王,就叫鰉魚吧。從那時起,鰉魚的故事流傳至今。同江段是鰉魚重要的產(chǎn)卵場、育肥場、越冬場及洄游通道,2004年,建立同江市鱘鰉魚放流站,2019年4月15日,中國漁業(yè)協(xié)會授予同江市“中國鰉魚之鄉(xiāng)”稱號。
“海浪無聲將夜幕深深淹沒,漫過天空盡頭的角落,大魚在夢境的縫隙里游過,凝望你沉睡的輪廓……”當一個個如天籟般的音符從天空傳遞到同江的江水里,傳遞到黑龍江和松花江的每朵浪花里,它們變化出萬千姿態(tài),似蛟龍出海,又如同天鵝一般,乘風破浪,向大海奔去……